辛懷軍:企業戰略就是解決這三個問題
如何發展是戰略方向,也是業務與產品布局的問題。
要考慮的是市場空間、市場增長速度、業務與產品組合與進入時機。
**,大市場才能成就大企業,企業戰略業務及產品布局首先要考慮的是產業,產品市場空間有多大。
*二,市場的增長速度決定企業的業績增長速度,市場的狀況決定企業的經營狀況。
*三,產業發展所處階段決定產業內企業的經營狀況。
任何行業都要經歷一個從生到死的生命周期過程,即誕生期、發展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。
在行業誕生期,企業要做大量的研發投入,產品沒有成熟,市場沒有啟動,經營情況入不敷出。
在行業的成長期,市場需求快速增長,企業經營業績也隨之高速增長,然而企業產能難以滿足市場需求,于是企業大量的投資以滿足快速增長市場需求,企業需要大量以滿足于資金的需要,較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管理跟進才能滿足于規模快速擴大和機構的*膨脹。
在行業的成熟期,市場增速放緩,行業競爭激烈,但行業內格局已經形成,勝負已分,競爭力弱的企業逐漸淘汰出局,市場會從分散走向相對集中。行業內**企業、有競爭力的企業收入增長依然很好,發展空間依然可觀,但這時候增長是市場份額的提升驅動的,而非市場需求增長帶來的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,搶別人的飯碗沒有那么好搶的,這時候**企業收入在增長,但利潤率往往就不那么好看。
企業的發展方向,業務與產品布局就要看得清市場,認清楚自己、掌握好節奏。
掌握好節奏就是產業、產品布局,不可過早,也不能過晚,過早地布局,扛不住見不到回報的持續投入變成了**的“”;過晚的布局,意味著失去先機。
認清楚自己,就是依據自己的實力給自己畫像、定位,高估了自己會死得很慘,低估了自己會錯失良機。市場格局已經形成,勝負已分的情況下,無力破局企業早點出局或許能賣個好價錢,或許是較好的選擇。
產品、產業都有生命,都要經歷由盛到衰的過程,企業要想永續經營那么就要做好產品及產業布局,就是要不斷尋找*二條增長曲線,能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接力。
這些事情說起來*,做起來卻并不容易。身臨其境,身處迷局,如何才能準確判斷形勢?各種雜音、各種誘惑下,有多少人有戰略定力?多少人能客觀評估自己?做錯了,多少人及時止損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?多少人能認清形勢,又有多少人能割舍得下?多少企業擺脫產業興衰周期的束縛?所以老爺子只能要求方向大致正確、組織充滿活力;所以我們才會感嘆,只有時代的企業,沒有成功的企業!
如何盈利是市場節奏把握的問題、企業**選擇、**定位的問題、競爭優勢培育和競爭壁壘構筑的問題。
**,企業對市場節奏的把握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。
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就是周期性波動,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供求平衡周期性波動、螺旋式上升。當供給不能滿足需求時,業內企業利潤賺得盆滿缽滿,業內企業大規模投入、大量新進入者涌入,產能過剩,行業內企業大面積虧損,業內企業優勝劣汰,產能出清,業內企業經營狀況普遍好轉,再出現供不應求狀況,再投資、再過剩,周而復始。
那些優秀的企業就能很好把握市場節奏,在市場低谷時布局投資,市場低谷時投資少,回報期短,等項目建成也正好到市場走出低谷,迎來收獲的季節。事實上,很大一部分企業正好做反,就如同散戶,看到別人,大舉殺入,項目建成,產能過剩,被割韭菜,慘淡收場。
*二,企業的**選擇、**定位、競爭優勢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。
企業的**額利潤來自企業的競爭優勢,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實質上是沒有未來,拉長時間看,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是沒有利潤的,也就是時下流行的一句話:“憑運氣賺來的錢,再憑實力輸出去”。
這里面的道理很簡單,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優勝劣汰,或者說基本效用就要做到優勝劣汰,是通過優勝劣汰的機制驅動產業升級、產業發展的,試想一下,如果不出現生產過剩,如何實現優勝劣汰,產業如何發展。所以說,拉長時間看,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就是要被淘汰出局的企業,是沒有利潤的。
單純的行政干預只會讓生產過剩較嚴重,只會讓那些沒有優勢的企業賠得更多,行政命令說:“80萬噸以下的關停并轉”,那就把產能擴充到100萬噸好了。普金說:“美國正犯下一個典型的問題:對自己的無限實力充滿信心,給自己制造無法應對的問題,就像曾經的蘇聯那樣”。這句話同樣可以用來警示我們自己。
這里需要強調一句,每次的生產過剩都是結構性過剩,也就是低端的過剩,**的短缺,正是這樣,才驅動企業業務轉型升級,驅動產業發展、驅動社會發展。企業需要選擇的是被動接受,還是主動擁抱。
哈佛商學院邁克.波特教授歸納三種基本類型的競爭戰略,分別是,低成本、差異化、專一化的競爭戰略。企業選擇哪一種競爭戰略、形成什么樣的競爭優勢是基于兩個方面:
一,客戶關注;
二,自身資源與能力比較優勢。
例如:客戶關注的指標有成本、質量、交期、體驗等指標,一個企業只需要在客戶關注的某一個指標做到****,其他指標做到**平均水平,這樣的企業就是***的企業,就能獲得**額利潤。
企業無法做到將客戶關注的所有指標都做到世界**。因為任何企業的資源有限,因為任何企業總有軟點,因為企業優勢的背面就是企業的弱點,只要有弱點就做不到。
競爭戰略所遵循的就是以強勝弱、用自己的優勢去對抗競爭對手的劣勢;不要在非戰略點上浪費戰略性資源,是壓強原則、是飽和攻擊、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。人們喜歡聽以弱勝強的故事,因為以弱勝強的故事才,而事實上都是以強勝弱。淮海戰役的60萬對80萬看上去是以弱勝強,而實際上每一場戰役所遵循的軍事原則都是“以優勢兵力,各個殲滅敵人”。
任何企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優勢,任何企業同樣存在自己的劣勢,所以才有“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敵人,也沒有弱小到不可一戰的自己”名句留存于世。
當然,客戶的需求不會一成不變,市場不會一成不變,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競爭優勢,競爭戰略就是經營過程中積累資源、培育能力,并在變化中把握機會,在變與不變中調整戰略,在變與不變中構筑競爭優勢與競爭壁壘。
西安格美森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專注于企業管理咨詢,戰略咨詢,流程體系建設等